首页
YES GO
有趣人类行动
有趣资讯
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

最新资讯

什么沟通方式最好?隐藏交流也是其中一种

也许有这么一个时候,你的朋友很伤心,向你倾诉,但是不管你再多想安慰,ta都无法摆脱悲伤的心情。最终,ta对你说:“害,你不明白。”也许还会有这样的时候,朋友们会问你一些建议,但是不管你提供多少方法,ta都不采用其中任何一个。最终,ta留给你一句话:“我都试过了,没办法。”
 

听到这句话,你不知道ta是否已经走出了忧郁,但是,无论如何,…你的心中有一团火。然而,你却发现,那是你生活中的正常现象。事实上,这就是因为你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隐藏交流”的通道。
 

隐藏交流


1、隐含交流的定义。

根据交流分析理论,人格可以分为三部分:父母自我、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。
 

认识三个自我
 

人与人之间以不同的自我状态互动,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沟通方式:互补性沟通、交错沟通、隐含沟通。互补性交流,即甲乙双方在进行交流时,都具有同样的自我状态。错位交流是指在交流互动中出现的自我状态,引起对话的中断,如甲以成人自我状态面对乙的成人自我状态进行沟通,而乙却以ta的父母自我状态回应甲的儿童自我状态,即产生【自我状态】。
 

而且隐含交流,也就是人们交流时,所说的和ta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不一样,通俗地说,就是“说话中有话”。这类交流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,意识即沟通者希望通过委婉的方式暗示另一方,而无意识的即沟通者则无意中说出了这些话,可称之为“习惯”,或“潜意识”。
 

隐秘交流是一种复杂的交流方式,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但也是最伤人的交流模式。这就是为什么,你总会因为朋友有意无意地说某些话而感到伤心。

 

2、隐匿普通通信类型。

解决方法

①"是的,但"

作用:无助者,忠告者。

提案者:你为什么不这么做?

帮凶:你说得对,可是...
 

如果不幸的朋友(无助的人)没有做好一件事情,而你(提案者)却想办法补救,你掏心掏肺地告诉ta,但是ta却什么也不做,最后却对你说:“我试过了,不会。”“这样的话,你就是不自觉地走进了这类隐秘交流。
 

这是怎么回事?
 

许多人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进入一个“It'snotmyfault”的状态,习惯上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,不希望别人误解自己。因此,当另一个人给ta建议时,ta可能会听到“你为什么不试一试”。ta会觉得这个人是在责备自己,所以他从潜意识里就开始自卫了,下意识地想用语言来阻挠指责ta的人,并把事情没有做好给对方传达给对方,“不是我自己的错”。
 

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,作为建议者,你可以试着问:“那么您现在有什么想法?”再把这件事抛回来,如果此时对方仍然强烈地表示自己已经无能为力,你就可以用缓和的语气来告诉ta你的提议。
 

假如对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,你可以说:“噢,看起来很好!这我以前没有考虑过。”说这句话的时候,你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,使对方感到,对ta负责的事情,ta知道得比你多,而且你希望听到ta是怎么想的。于是此时对方也从一位认为此事已无计可施的角色,慢慢转变为对事情负责的角色。
 

考虑


②"我真坏"

作用:迫害者,受害人,控告者,知己。

假如你的朋友(受害人/控告人)所负责的事情没有做好,可能是因为甲方(迫害者)太苛刻了,所以这个时候就来找你(知己)诉说。
 

你的对话也许就是这个样子.
..

Ta:“我真的很糟糕,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,但是仍然没有做好。
 

那也不能怪你,你已经干得很好了,也许是因为甲方的要求太高。
 

ta:“可是同样的甲方,别人都能做到,我却没有做到,我真是太差劲了。
 

你们: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至少是一种缓慢的进步!
 

ta还是说:“已经很努力了都没有做好,别人觉得没有什么困难,果然还是我很差劲。
 

这一幕里,你不断的安慰ta,可是,ta还是像个无底洞,完全无法复原,反而一直抱怨:“我很坏,我真的很坏。
 

这是怎么回事
 

事实上,当ta在控告人的时候,ta所需要的其实只是你(知己)给ta持续不断的正能量,并非真的认为自己很坏。如果ta说“我也没坏”,那麽ta就是一个负担,那麽ta就会因为(知己)觉得安慰自己是在浪费时间,而害怕(知己)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他就会下意识地忘了他一直在说着话,这样就会浪费你(知己)时间。
 

此时,真正的牺牲品,实际上是你,即所谓“当别人的垃圾箱”。作为一个朋友,你不仅要倾听倾诉者的“悲哀”,而且总是给予积极的反馈。
 

如果你以知己的身份遇到这种情况,你可以试着在抚慰对方几分钟后给对方推一些平常ta喜欢的东西,视频等等转移ta的注意力。当你是ta的正能量提供者时,用其它事物取代你的身份,学习停止一个话题,不要继续关注倾诉者。
 

③"我一直在努力。"

作用:请求者、假求偿者、助人者。
 

您就是项目领导者,团队中的成员A没有效率,进展缓慢,另外一个成员B担心进度太慢,帮助A做了很多事情。但是B又觉得有些不公平,为什么自己要帮助别人做自己本应该不需要做的事情?
 

所以B(呼吁者)来向你(助人)提供帮助,引导做事情非常缓慢的A(虚假求求者)。但是无论怎样引导和帮助他,A仍然进展缓慢,并可能会很无邪地说:“我按你所说的做了,已经尽力了,不过还是不行。
 

最终,B也许还是担心项目造成了重大损失,需要负责,继续帮助A,甚至于你作为负责人也和该会员一起承担了帮助A的工作。
 

这是怎么回事?

由于会员A的呼吁是虚假的呼吁,并不真正希望改变。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,身上对这个项目并没有太大的责任感,因为A知道最后,还是有人帮自己兜底。
 

如果你以助人的身份遇到这样的情况,你就应该明白自己需要改变的是那个上诉者B,而非虚假的求求者A。身为团队的领导,你应该告诉B不再能够帮助A做,并坚决的指出即使有损失,也不能帮助A完成。出现亏损和出错,由A负责。
 

唯有如此,你才能让那缺乏责任心的A感觉到压抑,再也没有“有人帮我兜底”的底气,所以A在害怕自己失去的时候,才真正想要改变。
 

④“好的”

作用:假性祈求者,助人者。
 

这种情况类似于我们第一次介绍“是,但”情景。不过,在这种情况下,虚情假意的求助者,说了是之后,就不再说了。
 

假如你是一名教师,而你的一名学生(“求助者”)向你(助人)求助。当你给ta提出一个建议之后,ta很机灵地回答:“好吧。”然后按你的建议去做。但是一段时间之后,ta再次向你求助,而ta提出的两个问题几乎都是同一类问题。所以,你在ta上一条和上一条类似的建议,然后一直循环…
 

这是怎么回事?

这一情况与前面“我曾努力过”的情况也很类似,都是因为假性求偿者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想过要解决这个问题。
 

或是说ta只想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,不愿意自己主动去探索,ta也许觉得即使没办法,也有人会帮ta想,然后ta就会产生一种依赖。
 

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,作为助人的时候,要学会停止。